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 陳智思議員
陳智思議員認為香港正面對三個融合的問題:第一,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矛盾,是全球的國家
也需要面對全球化帶來的衝擊,而香港不是唯一一個面對這問題的地方。第二,與國家融合
帶出來的矛盾,這個問題從「五十年不變」的意識形態營造出來。在回歸後的初段,大部份
市民把「五十年不變」的問題置之不理,基於距離 2047 年還有一段頗長的時間,但經過二
十年後的今天,當大家再問及這個問題時,全港大部份市民也會表示不會再多等三十年才面
對和處理「五十年不變」的定案,原因基於香港與內地有三方面的融合,分別是經濟、民生
和政府融合。經濟方面,從今天的股票市場、商家的消費對象等,也看到不同程度的融合;
民生方面,從每年四千多萬的遊客,在大學裡超過 10%的內地生,同樣也會看到融合;政治
融合方面,雖在一國兩制下不會有完全的融合,但在不同的議題上,如:「一地兩檢」,亦
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和矛盾出現,融合速度之快是無人能相信,無人能預備將會發生的事情。
第三,政治人材的融合,陳議員以自身過去二十年的從政經驗論說,若政府「空降」於政治
制度體制或公務務員體制外的外界人士擔任政府官員,無論是商界或專業人仕,風險也是極
高,即使在商界表現成功,加入到政府後卻完全是兩回事,九成也會「碰到釘」。可惜在這
段時間,政府只有足夠的時間去「救火」,解決社會問題,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培訓政治人
材。他認為在近年,政府應先委任人士擔任政治壓力較低的副局長或政治助理職位,是一個
較為理想培養政治人才的做法,一個比較好的起點,讓政治人材有時間和空間去認識有關工
作是否適合,也讓公眾有機會觀察他是否有足夠的政治能量擔任更高的職位。但長遠而言,
社會的確需要一個階梯去讓政治人材受培訓,確保有更好的效果。
〝政府應先委任人士擔任政治壓力較低的副局長或政治助理職位,讓他們有數年時間熟習政府運作,並讓公眾觀察其政治能量,這是較理想培養政治人才的做法。〞
香港政治及管治學院聯合創辦人及召集人 朱兆麟先生
朱兆麟先生利用過往以業餘身份參與政治的人士來比喻現時的政治人材沒有一個有系統性
的培訓。朱先生指出過往參與政治的均屬業餘人士、不少現時的政府人物,特別是「空降」
的政界人仕,同樣也未必擁有一套專門在政治和管治的培訓與學習。加上社會上現存僅少量
的政黨和智庫,基於五十年不變的情況下,培育以全職身份參與政治的政治人才實踐實體政
治的工作,包括選舉工作、成為政治委任官員等等的工作,以全面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都是
恆切的舉動。曾受過政黨訓練的他以自身的經歷為例,指出現時有意投身在政治的人材除了
參與選舉的前線工作,並沒有很多明確的出路,他們可能有很好的觀察力(Observation)和
表達技巧(Presentation),但在執行能力(Execution)上未必有很好的訓練。朱先生開辦香
港政治及管治學院也是為到這個原因,他觀察到年輕人熱衷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但青年政
治人才卻為不足,加上本港缺乏實體政治工作的訓練平台,他決定一嘗幕後策劃的工作,如
政治鋪排、政策研究等有關人才培訓的工作,他期盼學院的成立不論在理論的層面,還是執
行上的工作,也能有機會讓學員參與和實戰,從而訓練出有執行能力的政治人材。朱先生重
點強調政治人才必須具有三個技巧:觀察能力(Observation)、表達技巧(Presentation)、
和執行能力(Execution)。校訓「政納三賢.治始於斯」當中的「賢」意即如此。當下時局,
現代社會更需以優先取納具觀察、表達及執行能力的賢才為根本,透過全方位、多元化的訓
練,培育最適合香港的管治人才。而「治始於斯」,意即良好管治必須以人才培訓作為起步
點,因為賢人是善治的本源。
朱先生認為政治和施政的重點應在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只著重指出問題,他表示政府應該
透過一個全職、有系統化的平台,讓人材不單只是意識形態的表達或嘩眾取寵的演繹,而是
做出一些實際的工作回應社會的問題。朱先生認為政治是一門很專業的事情,政府應研究以
階梯模式,透過吸收學術機構的知識、在民間智庫實踐政策研究相關工作、從政府的體制中,
有效將學術層面的理論轉化成社會實踐和執行,讓政治人材從推動、執行上受到合適的培訓。
朱先生亦提及政策研究被採納及推動視乎政府取態。就施政方針而言,他認為今屆政府比較
務實,在社會各個層面,包括房屋、青年、經濟、民生等方面也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因此,
面對公務員體制的管治、未來施政方針的理念、「五十年不變」和粵港兩地融合的重要議題,
朱先生指出無論是九七前後,還是未來香港的主軸,若然政府只依賴現時的公務員制度,成
效未必會必佷大,所以我們有必要繼續去探討有關的政治人材培訓的議題。
〝過往參與政治的人士較多是業餘,很少有系統性的培訓。〞
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黃偉豪教授
對於公務員的發展,黃偉豪教授指出以往的政治制度主要以政務主任主導,直至不同類型
的智庫出現,行政長官近年選擇委任跟自己有相同施政理念的人仕出有關官員,以減少解
釋理念的時間。但他表示這個方面會令政府很多時候把焦點集中在政治層面上,而忘記了
管治的本身。隨著社會的變遷,政府的政策應由強權式轉移到合作式的管治,才可讓社會
有更好的融合。就公務員學院而言,他直言比較關心誰人才是適合培訓一班政治人材的合
適人選,或在那裡可以找尋他們。他認為公務員的工作很重要,他們的工作涉及全香港人
的生計、甚至成個國家的穏定,所以他支持設立公務員學院,為公務員提供合適的培訓。
黃教授認為在政治人材的培訓和政府的營運中,政府需要與社會共融,應從政治和管治的
知識入手,怎樣營運政府的管治人材和公務學院同等重要,而智庫在研究上也可跟學術機
構多作知識上的交流,在開設公務員學院時也要思想整個配套,包括培訓人員的來源和合
適的培訓著眼點才可以有最好的效果。
〝政府需要與社會共融,我們要由知識開始,怎樣營運政府的管治人材和公務學院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