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政府工程,包括基建、建築物等進度都受阻。疫情是無可避免的「天災」,但涉及行政程序的「人禍」則可避免;政府不但應設立長遠城市發展規劃藍圖,亦要加強涉及工程的政府部門間協調。
即使未有新冠肺炎疫情,一些政府早已定好開工日期的工程也常有延誤。作為「新界單車徑網絡」一部分的元朗至上水的新單車徑,早在2008年公布推展,但竣工期經歷兩度押後,由原定2016年,先後延至2019年及2020年,最終去年尾才開放予公眾使用,期間造價大幅飊升。據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資料,工程預算開支由當初不多於5億港元,急增至14.16億港元。
政府基建工程往往缺乏長遠規劃,依靠「需求主導」。例如興建交通基建,往往待行車量、容車量等指標顯示該區需求大增,才研究興建,屢遭外界批評「後知後覺」;2019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報告亦注意到問題所在,提出要「創造容量,基建先行」,以運輸基建規劃,先創造環境容量,以釋放地區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