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DQ候選人有助為日後的參選人,以至現任議員的言行定下「紅線」;未被DQ的泛民候選人,正顯示政府並非容不下反對派參選,只是對違反國安的行為都必然「零容忍」。這正如英國的「女皇陛下的忠誠反對派」觀念:不同政黨可以在政綱、政策、定位上與政府不一,甚至作出抨擊,但必須擁護憲法制度,忠誠於國家。作為立法會議員,其言行代表立法機關,不可自恃「獲民意授權」就違反國家底線,難度有國家會容許其市議會的反對黨議員勾結外國勢力、甚至爭取把城市從國家分裂出去嗎?
押後選舉使已躊躇滿志參選的候選人大失預算,連串DQ也許會使泛民得到更多選民的同情分,影響建制派選情;但這也正顯示了政府及選舉體系的政治中立及公平公正,決定最首要考慮的是公眾利益、以及選舉的公平性,而非對任何政黨帶來的得失。
未來一年的立法會組成辦法未有定案,但今次DQ也帶來正面效果,已被DQ參選的議員即使續任,也明白到行為的底線;其黨友及其他泛民議員,也會明白這一年的行為,影響其未來參選資格。
對泛民而言,所謂長痛不如短痛,各黨各陣營可有一年時間準備、調整政綱和政治取向,可避免觸及國安法,以免政黨捧了候選人出來卻被DQ,浪費人力物力。